•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感想
    • 保險
    • 傳承
    • 退休
    • 投資
    • 信託
    • 理財
    • 案例
    • 服務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  
    •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感想
      • 保險
      • 傳承
      • 退休
      • 投資
      • 信託
      • 理財
      • 案例
      • 服務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感想
    • 保險
    • 傳承
    • 退休
    • 投資
    • 信託
    • 理財
    • 案例
    • 服務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  
    •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感想
      • 保險
      • 傳承
      • 退休
      • 投資
      • 信託
      • 理財
      • 案例
      • 服務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初為父母:愛與責任的角色轉換

· 理財

初為父母,其實像一艘啟航的船,突然被賦予了導航的使命。從「兩人世界」到「三人同行」,這場角色轉換不僅是情感的昇華,更是一場關於責任的深度覺醒。如同燈塔需要穩定的光源指引航路,父母也需在愛與現實的平衡中,為孩子構築堅實的未來,並同時提供情感,物質以及精神上的撫養和照料。以下是筆者經過2年半以來的真實經歷後所得出的感悟。

角色轉換:從「我」到「我們」到「我們三」的蛻變

就像重新開機一樣,小朋友出世會讓時間的意義被重組。告別說走就走的旅行,隨興的二人世界約會變成精算的行程。但即使運用不同的時間管理方法,妥善安排了重要和緊急的事情優先順序,關於小朋友的緊急事情,往往打破既有的計劃。奶粉的罐數,儲備的數量,以至出街要帶的物品,讓父母們都變成了「精算師」。這種轉變,就好像園丁接手幼苗,既要細心灌溉,也要修剪過度蔓延的枝葉。可並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是受到充足訓練,因為從來沒有一個父母課,讓新手們掌握如何愛,如何提供支持,如何提供照料,一切都是自學成才。因此,以下筆者有一些關鍵的觀察,適應點以及問題,分享給大家。這絕對不是全部,我也相信沒有人夠膽這樣說,但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啟迪更多。

夫妻合作的槓桿

避免將另一半變成「育兒局外人」,畢竟分工除了讓實際工作增加效率,更能夠降低情緒波動,增加家庭的抗壓能力。但如果父母雙方都需要全職工作,滿足了物質上的照料,那麼情感和精神上的撫養,又是誰在提供?價值的提供者(不只是夫妻,也有可能是其他家庭成員)又有沒有獲取「回報」(金錢上,情感上,精神上)?見過有不少例子,付出者獲得的不是回報,反而是抱怨,這樣就讓彼此關係慢慢變得更差。此外,整個思維的出發點,轉變為以家庭為單位,即究竟如何做,才能把一家人的財務利益,時間,關係,快樂等最大化?Adam Smith的分工理論,應用在家庭中同樣有效而重要。

時間的複利效應

理財講究用時間換取回報,其實育兒也是一樣。父母每一分鐘的投入,就好像儲蓄一樣,隨時間增值,將來在親子資產組合中開花結果。當嬰兒時期有足夠的陪伴,子女有充足的安全感,成長時就更能夠發揮,更勇於探索。就如之前高淨值家庭傳承的文章中提到,我們看資產組合,有以下4個維度,包括財務資本,關係資本,社會資本和知識資本。從小開始的關係資本累積,將會減省很多青春期以及成年以後的煩惱。

愛的責任

是否所有的父母都會無條件為子女購買保險?答案原來不是。取決於這個家庭中,誰在實際上為小朋友提供愛與責任?在某些家庭,責任的提供者原來是祖父母,父母依然未適應角色的轉變,依然享受著他們自己的生活。又或者,是他們認為其他事情,例如享樂,投機投資等比家庭的未來更重要?這種家庭某程度上有一種脆弱性,一旦出現疾病或意外,即使有足夠的錢財來應對,也阻擋不了彼此的指責和紛爭,原因正是父母未擔當責任提供者的角色;而為家人購買充足保險以及規劃未來,正正是承擔責任的行為。

當下與未來的拉鋸

初生父母理財,常常陷於當下需求和準備未來的拉鋸戰。眼前的開支,例如醫院,陪月,工人姐姐,Playgroup費用等等確實額外增添了負擔,但是,小朋友的成長沒有緩衝期,可預見的大學教育支出更是一筆必須要付的「負債」。因此,提早進行風險管理以及教育儲蓄的規劃,就是建立未來高樓的基石。舉例,如果家庭經濟支柱(例如父母)沒有充足的保障,那麼以上提及的日常生活以至教育儲蓄就如同空中樓閣,經不起命運中黑天鵝事件的考驗。風險管理和教育儲蓄,並不是消費完用盈餘來做,是應該先做好風險管理和教育儲蓄,才把剩餘的錢支付當下的消費。

夢想 + 目標 = 理想

理想 + 時限 = 計劃

計劃 + 執行 = 現實

以上是把夢想變成現實的三部曲,每一個人只要願意,都可實現。

傳承的藝術

真正的傳承,不只在於留給孩子多少財富,而在於教育他們懂得如何管理風險與機會,如何分清需要和想要,如何以終為始地規劃人生,如何不受別人以及社會的攀比,堅持挑戰自我走自己的路,活出精彩。沒有什麼比這樣更具效果:子女到18歲時,父母拿出一張子女剛出生就開始儲的教育儲蓄保單,來告訴子女們未雨綢繆的意義。你想引導下一代具創業家精神,還是名錶美酒的人生,其實都是父母一步步點滴累積出來的結果。

初為父母的角色轉換,是一場融合感性與理性的長期投資。愛是初衷,責任是框架,而專業規劃則是讓兩者和諧共奏的樂譜。當我們以「信託人」的心態守護孩子未來時,便能在時間的長河中,見證愛與責任開花結果。換個角度,換個眼光,大家可能發現,要做的要學的,還有很多。共勉!

Section image

延伸閱讀:建立保單被動收入系列經歷十幾年以及幾百個客戶家庭的經驗累積,以文字來分享如何利用保單來建立被動收入的精華文章,將會不斷更新。

一)為何我們需要預備被動收入?

二)儲蓄保單長期回報只能追通脹?

三)儲蓄保單和債券組合的對比

四)儲蓄保單階梯策略

五)為甚麼不要做短時間期滿的儲蓄保險?論定期存款與流動性溢價

六)儲蓄保險非萬能,五大問題你要知

七)為何高達72%的高淨值人士相信保單對財富創造及保存相當重要?

八)退休規劃 現金流為王


訂閱
上一篇
為退休生活五層次作準備
下一篇
退休理財需為認知障礙作準備
 返回網站
feed icon
頭像
取消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