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政府辦公室捲入「冒牌水」風波,成為全城熱話,也提醒我們一些關於決策時的注意事項—不論是政府,機構還是個人,選擇合作對象前做背景調查,是不可或缺的。今次事件的核心,是把搜集資料的對象放在生產商,放在產品檢測,卻忽略關注供應商以及其主事人員的資質背景。
今次事件令筆者想起,部分人在規劃退休選擇金融產品及服務,例如強積金、基金、股票、債券及保險時,同樣也是貨比三家,非常喜歡比較不同公司的產品以及金融機構的實力,甚至也用「價低者得」為原則。這種選擇決策模式有它的好處,但同樣有它的盲點。
撇除價低者得原則帶來的產品質量問題以外,今次事件暴露了對供應商背景調查不足的風險:在理財的世界而言,即為你提供建議及服務的中介人,代理或員工。退休理財若選錯顧問及其策略,失誤的痛苦往往在退休後才顯現,可能導致無可挽回的長期財務損失,後果並不像「冒牌水」事件一樣可以快速發現及馬上「止蝕」。
試想像一下你心臟不適需要做手術,你會選擇怎樣的醫生?多數人會有兩項標準:既要確認對方是醫術了得的心臟專科醫生,更會打聽其醫德風評。你不會讓沒有受正規專業培訓的朋友操刀心臟手術,也不會選擇技術精湛但屢遭投訴的醫生。這種「專業能力」與「職業操守」的雙重篩選,在財務策劃領域同樣關鍵。
第一準則是選擇相關專業能力的顧問。財務策劃是一門專業學問,不同領域需具備不同的專業知識。正如你不會讓骨科醫生操刀心臟手術一樣,退休策劃涉及資產配置、現金流規劃、年金設計、風險管理,以及配合傳承規劃等,與擅長投資策劃的短期操作完全不同。退休策劃需要選擇專注相關領域的財務策劃師,而非將一切交由對投資市場略有涉獵的銷售人員處理。
第二準則是核查相關的背景與專業資格。當顧問向你介紹他們的服務時,你是否曾想過顧問的背景及他接受的培訓是否可靠?再者,更可深入了解對方是否真的具備正式,具「含金量」的專業資格,例如CFP認可財務策劃師,而非只是卡片上多幾行字,更非一些只是與銷售相關的獎項。當然,由於保密原則的關係,一般而言不容易獲得過去客戶的公開評價,但你也可以了解對方是否有相關的規劃案例,評估他是否能在實踐中為你提供有效的理財建議。
第三準則是觀察溝通是否真誠及全面。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觀察,例如對方是否設身處地花時間去了解你的財務現況,目標以及疑慮,並根據你的實際情況提供建議?對方是否有兼顧短、中及長期規劃元素?最後,一個互相信任的關係如沐春風。在和顧問的交流互動中,是否讓自己及家人感到舒適自在,某程度也反映出你們之間的關係。畢竟退休理財是長期的規劃,需持續的檢視和更新,並不是一次的交易。
退休是一場需要長期準備的旅程,也很需要「水」(金錢)。其實,選擇顧問就是為旅程選擇了值得信賴的領航員,不妨從今天開始,檢視你的顧問是否符合以上三大準則,助你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穩步前
文章於2025年8月30日在信報刊登

延伸閱讀:建立保單被動收入系列經歷十幾年以及幾百個客戶家庭的經驗累積,以文字來分享如何利用保單來建立被動收入的精華文章,將會不斷更新。
四)儲蓄保單階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