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香港經濟環境快速變化和人口高齡化加劇,如何在退休後維持理想的生活質素,成為眾多香港人關注的焦點。不少香港人抱住以下看法:「金錢並非萬能,無錢則萬萬不能」。因此認為必須為退休生活準備大量金錢,投入投資,並追求財富快速增值。
但是,社會上也有不少例子顯示,即便擁有相當財富的家庭,生活並不一定十分快樂。因此,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金錢無法帶來幸福,既然如此,不如活在當下享受生活,毋須為未來作計劃,因為那可能只是徒勞無功。
單以資產數字衡量退休並不能帶來快樂
仔細思考下大家可以發現,這兩種觀點都過於極端且片面。世間的事物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呈現出一種光譜。當我們進一步探討金錢如何帶來快樂時,答案往往因人而異。這是一個探索自我需求的過程,而非單純參考某些銀行報告所說的「退休必須儲2000萬」等數字,隨波逐流地行動就能實現理想生活。
研究顯示,財務安全是退休幸福感的重要基石。退休後,穩定且充足的財務資源是關鍵。合理規劃資產以應對長壽風險、醫療開支及突發狀況,利用儲蓄保單和年金等工具建立源源不絕而穩定的被動收入,有效滿足基本的食住醫玩四大開支,自然有效減輕面對健康問題、生活安排及心理壓力的憂慮,讓退休生活更加自在充實,這是滿足退休快樂生活的關鍵所在。
心理健康同樣重要
試想像一下,如果退休後仍需應對市場波動所帶來的壓力,身心必然受到影響,進而不利於健康。西方醫學已證實壓力對健康的負面影響,而中醫《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亦指出:「百病皆生於氣也」。情志的失調會導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長期的肝氣鬱結甚至可能引發腫瘤疾病。因此,透過穩定的退休被動收入取代工作時期的主動收入,是幸福快樂的關鍵所在。至於一味追求高投資回報、盲目比較產品或尋找時機低買高賣,對退休人士而言,往往只會增加心理負擔,得不償失。
另一個現實挑戰是成年子女的財務支持壓力。據筆者觀察,許多父母在子女買樓、教育以及生活補貼方面提供支援,而這些開支可能成為退休財務的沉重負擔,甚至影響退休生活質素。理想的做法是將子女支援納入整體退休計劃,提前預算,避免在退休後因失去預算的額外支出導致資金短缺。
除了財務安全,退休幸福感還取決於身心健康、人際關係以及有意義的生活目標。真正的理財目標應該是人生目標的量化版本,而要過得快樂富足,必須回答這個問題:如何過有意義的人生?
過有意義的人生
其中一個參考的角度是「助人為快樂之本」。試反問自己:我能為社會帶來什麼價值或貢獻?能為家人提供哪些溫情和照顧?又或者,我的思想和理念能如何影響他人,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當我們改變提問方式、轉變思維角度,隨之而來的便是看法和行為的改變。而這些新的觀點,將成為你使用金錢的哲學基礎。
這正是「食住醫玩」四大開支中的「玩」的內涵所在。你可以將退休後的被動收入分出一部分,用於探索自己的興趣,學習新技能,參與慈善事業,或者單純地做義工。這些行動不僅讓你投入時間、運用知識,更是在實踐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
透過時間、知識和行動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包括你的家人,你將能活出一個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並從中體會到真正的快樂。由此可見,退休後有錢並不一定能帶來快樂,但有穩定且充足的被動收入現金流就可以。
原文章於2025年9月27日在信報刊登

延伸閱讀:建立保單被動收入系列經歷十幾年以及幾百個客戶家庭的經驗累積,以文字來分享如何利用保單來建立被動收入的精華文章,將會不斷更新。
四)儲蓄保單階梯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