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  
    • 主頁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主頁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  
    • 主頁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退休規劃 現金流為王

· 退休

最近有大型銀行的調查顯示,香港的富裕階層平均在33歲時就賺到了「第一桶金」,流動資產達到了100萬元。而且,他們對自己的財富充滿信心,相信在62歲時能夠擁有1000萬元的戶口結餘。但是,這些數字真的能夠保證他們的退休生活嗎?不少人對此表示「不確定」。

放棄執着於戶口數字

其實,我們在做退休規劃的時候,不應該只關注資產的金額,而應該更重視現金流。換句話說,我們要考慮的不是我們有多少錢,而是我們每個月能夠拿到多少錢來滿足我們的生活需求和願望。如果我們用另一種方式來提問,假設一個人在62歲時每月有6萬元的穩定現金流入,這樣是否足以讓他退休?當然,不同的人對生活的期望和要求也不同。但是,大部分人至少能夠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知道這個數字是否符合自己的消費模式。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只有當戶口裏有足夠多的錢時,才會感到安心。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需求,而不是理財上的需要。如果我們一味追求戶口數字的增長,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衡量標準,那麼我們只會陷入焦慮和不安中,就像某些收藏癖一樣,永遠覺得不夠,永遠想要更多。莊子曾經說:「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要真正達到財務自由和富足的境界,我們必須放棄對戶口數字的執着,而轉向通過創造被動收入來實現退休規劃。

存款實是貸款給銀行

此外,我們也要思考一個問題:銀行存款真的等於我們自己的錢嗎?如果你有閱讀上市公司年報的習慣,便會發現在銀行的財務報表中,客戶存款其實是銀行的債務。也就是說,你在銀行存的錢,其實相當於你把錢借給了銀行。既然如此,你何不把錢借給一些能夠給你更高或更穩定回報的金融機構呢?

使用資產才是真正擁有

人生在世貴乎使用權。傳統說法是「錢帶不入棺材」,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有可能真正的擁有。而現代社會的制度也有類似例子。舉例來說,你買的一個物業,其實是土地使用權的其中一個分割部分。在香港,這些使用權都是有期限的。所謂的「買」或「擁有」,其實就是長期「租」50年或75年,然後不斷續租。什麼是真正擁有?是你有使用你的資產或資源,才算是真正擁有。既然我們都只是人生的過客,何必把錢放在銀行讓銀行賺取利潤,而不好好利用它,享受生活,投資未來,照顧家人,回饋社會呢?

要做到無憂消費,關鍵就是現金流。想想看,為什麼舊制公務員的長俸制度如此吸引人?因為就像《傲慢與偏見》的作者珍·奧斯汀所說的那樣:「我所知道最有效的幸福秘方,就是持續獲得大額收入。」退休想要幸福快樂,絕對不是累積存款數字,是要靠現金流才能做到。

文章於2023年11月11日在信報刊登。連結請按此。

作者:程俊昌(Gifford)

CFP認可財務策劃師|CTP認可信託專業人員|AEPP家族財富傳承師

願景:為企業家和專業人士帶來財務富足,有選擇自由的人生

延伸閱讀:

一)退休的快樂真相是什麼

二)現在就是最好時機規劃退休

三)儲蓄保單階梯策略

四)大多數人忽略的兩個退休問題

五)微笑曲線助了解退休開支

六)悶是投資理財成功之道

訂閱
上一篇
移居海外篇之一:子孫移民澳洲的常見考慮?
下一篇
理財追求彈性 是缺乏規劃的藉口
 返回網站
feed icon
頭像
取消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