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感想
    • 保險
    • 傳承
    • 退休
    • 投資
    • 信託
    • 理財
    • 案例
    • 服務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  
    •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感想
      • 保險
      • 傳承
      • 退休
      • 投資
      • 信託
      • 理財
      • 案例
      • 服務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感想
    • 保險
    • 傳承
    • 退休
    • 投資
    • 信託
    • 理財
    • 案例
    • 服務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  
    •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感想
      • 保險
      • 傳承
      • 退休
      • 投資
      • 信託
      • 理財
      • 案例
      • 服務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退休公式靠不住 量身定做才安心

· 退休
退休公式靠不住 量身定做才安心

早幾年,某間資產管理公司發表了一項關於退休的研究,內容大致為不同年齡階段需累積的退休資產。當中列舉了到30歲,應該累積到年收入的1倍;40歲,則應累積到年收入的3倍,如此類推至50歲為6倍、60歲為8倍及67歲為10倍,就可以滿足退休需求。儘管以上的公式提供了方向,但卻過分簡化退休規劃,未能考慮到家庭真實的財務需求和生活情況。作為認可財務策劃師,我們有責任提醒大家:退休並不是可以一刀切的數字遊戲,而是需要量身定做的長遠規劃。

第一,公式忽略了每個人需求的退休生活方式、收入結構、健康狀況和家庭責任都不同,因此單一的資產倍數公式無法全面反映個人需求。例如,計劃在退休後環遊世界的單身退休人士,與偏好簡樸生活、留在家中湊孫的爺爺嫲嫲,以至丁克一族(夫婦均有高收入而沒有子女),他們三者的退休開支需求可以有天壤之別。

此外,健康狀況也是影響退休開支的關鍵因素。若某人在退休後需要長期醫療或護理服務,即使擁有充足的醫療及危疾保障,其保健開支可能亦比一般人為高。

第二,資產結構的差異同樣重要:同樣價值千萬,退休者擁有股票、存款、債券、保單、物業還是基金,就對退休生活的品質以及感覺有極大影響。大家都明白股票及物業資產波動性高,退休者又是否能夠有信心,以至安心退休?將退休資產目標簡化為年收入的倍數,無疑忽視了這些細緻而重要的差異。

第三,忽略現金流的重要性。筆者一直以來都提倡退休規劃,收入比資產重要。退休生活的核心在於現金流的穩定性,而非資產總額的大小。即使達到所謂的「10倍年收入」資產目標,若缺乏穩健的被動收入現金流,也可能難以安心地維持舒適的退休生活。假如退休者沒有透過年金、儲蓄保單、債券等工具來規劃穩定的收入現金流,需要逐步變賣資產退休的話,更需面對回報次序風險:若退休初期遇上市場下跌,即使平均回報率相同,也可能因資產被過早耗盡而無法維持退休生活。

第四,當你更深入了解退休研究的前設,你就會發現這個年收入倍數的研究是針對美國市場的。美國的退休福利制度和香港有顯著不同,例如美國除了有個人退休賬戶外,更有社會安全退休金等等。對比香港,我們只有強積金,以及有資產要求的長者生活津貼。直接搬字過紙在香港應用,效果可想而知。

最後,究竟用什麼時候的收入來作為計算基準呢?舉例,朋友30歲時年收入100萬元,40歲時年收入150萬元,那麼10倍年收入是用100萬元,還是150萬元來計算?這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也側面證明了單靠簡易公式並不能真的規劃退休。

總結而言,規劃退休是一項複雜而且個人化的財務工程,絕非簡單的公式可以解決。透過專業的認可財務策劃師協助,量身定做適合自己的退休計劃,才能真正實現財務富足,有選擇自由的人生,安心享受理想中的退休生活。

文章於2025年6月7日在信報刊登

Section image

延伸閱讀:建立保單被動收入系列經歷十幾年以及幾百個客戶家庭的經驗累積,以文字來分享如何利用保單來建立被動收入的精華文章,將會不斷更新。

一)為何我們需要預備被動收入?

二)儲蓄保單長期回報只能追通脹?

三)儲蓄保單和債券組合的對比

四)儲蓄保單階梯策略

五)為甚麼不要做短時間期滿的儲蓄保險?論定期存款與流動性溢價

六)儲蓄保險非萬能,五大問題你要知

七)為何高達72%的高淨值人士相信保單對財富創造及保存相當重要?

八)退休規劃 現金流為王


訂閱
上一篇
初為父母:愛與責任的角色轉換
下一篇
淺談保單權屬關係的重要
 返回網站
feed icon
頭像
取消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