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感想
    • 保險
    • 傳承
    • 退休
    • 投資
    • 信託
    • 理財
    • 案例
    • 服務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  
    •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感想
      • 保險
      • 傳承
      • 退休
      • 投資
      • 信託
      • 理財
      • 案例
      • 服務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感想
    • 保險
    • 傳承
    • 退休
    • 投資
    • 信託
    • 理財
    • 案例
    • 服務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  
    •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感想
      • 保險
      • 傳承
      • 退休
      • 投資
      • 信託
      • 理財
      • 案例
      • 服務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畢非德警告背後真相 黃金投資為何不能安穩退休?

· 理財,退休

Section image

最近黃金屢創新高,引來不少投資者注意,尤其是面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黃金作為一種傳統避險資產,再次成為熱話,甚至有退休人士曾諮詢是否應該加重黃金投資比例來規劃退休。然而,如果以退休規劃來考量,這種沒有現金流的資產是完美展現上篇文章提到的回報次序風險問題。

延伸閱讀:如何應對退休的回報次序風險

參考2025年11月1日的金價是每盎斯4045美元,對比20年前,即2005年11月1日的493美元,每年平均回報達11.1%,這是一個相當吸引的數字。不過,同樣用20年的時間,從1985年11月1日的金價327美元起步,增長至2005年的493美元,每年平均回報只是2.07%,簡直是少得可憐。如果放長時間從1985年到2025年橫跨40年計算,則平均回報為6.5%左右。

很多人可能直覺認為,既然黃金的平均回報約為6.5%,那麼每年提取資產的5%作為退休生活費應該足夠安全。然而,這樣的做法忽略了回報次序的重要性。試想像兩位完全以黃金作為投資的60歲退休人士,實際回報相同,但回報的次序卻截然不同。A先生於1985年開始退休,按當時的實際回報數字生活40年;而B先生則於2005年開始退休,先按2005後的實際回報數字生活20年,再根據1985至2005年間的2.07%回報數字生活多20年。結果截然不同:A先生生活拮据,資產幾乎耗盡;而B先生不僅生活無憂,甚至還能留下資產給後代。重點是,我們根本無法估計這個回報次序是會如何發生,因此,純以投資來規劃退休並不合適。

再者,黃金按畢非德所說,是沒有生產能力的,皆因它本身無法產生現金流。所以投資黃金獲利的唯一方式,是寄望別人未來以更高價買入,這是一種投機而非投資,他說:「你投資100英畝的農田,100年後你會擁有農田和其產生的作物,而1盎斯黃金100年後仍是1盎斯黃金。」

別忘記,這種賺取價差的行為,也有機會虧損的。假如一名退休人士在1980年,在黃金850美元高位附近持有黃金,經歷跌市後的他,要等到27年後的2007年才能重上850美元,可謂等到天荒地老。假如退休人士的資產組合有相當部分是黃金的話,他又有沒有耐心等27年呢?以65歲退休年齡計算,等27年已經到91歲了。

因此,以退休規劃而言,配置資產應當以製造被動收入現金流為前提滿足生活「需要」,即筆者過去一直提及的食住醫玩四大開支,以儲蓄保單或年金等穩定性高的工具來達成;至於黃金以至其他波動性高的資產,在不影響以上照顧生活的被動收入現金流的前提下,你當然可以作為投資甚至投機考自己的投資眼光,畢竟投資成功賺錢是有滿足感,也能作為茶餘飯後的話題,以至滿足退休後的社交需求,但卻不適宜作為退休策劃的工具。

原文章於2025年11月22日在信報刊登

Section image

延伸閱讀:建立保單被動收入系列經歷十幾年以及幾百個客戶家庭的經驗累積,以文字來分享如何利用保單來建立被動收入的精華文章,將會不斷更新。

一)為何我們需要預備被動收入?

二)儲蓄保單長期回報只能追通脹?

三)儲蓄保單和債券組合的對比

四)儲蓄保單階梯策略

五)為甚麼不要做短時間期滿的儲蓄保險?論定期存款與流動性溢價

六)儲蓄保險非萬能,五大問題你要知

七)為何高達72%的高淨值人士相信保單對財富創造及保存相當重要?

八)退休規劃 現金流為王


訂閱
上一篇
從沈殿霞信託看高淨值家庭的財富保護與傳承策略
下一篇
專業就是大概率的成功
 返回網站
feed icon
頭像
取消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