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傳承
    • 信託
    • 案例
    • 投資
    • 退休
    • 保險
    • 服務
    • 理財
    • 感想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  
    •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傳承
      • 信託
      • 案例
      • 投資
      • 退休
      • 保險
      • 服務
      • 理財
      • 感想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傳承
    • 信託
    • 案例
    • 投資
    • 退休
    • 保險
    • 服務
    • 理財
    • 感想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 …  
    • 主頁
    • 精華文章 
      • 所有博客分類
      • 傳承
      • 信託
      • 案例
      • 投資
      • 退休
      • 保險
      • 服務
      • 理財
      • 感想
    • 精華文章
    • 關於程俊昌
    • 服務內容
    • 傳媒訪問
    • 專題講座
    • 預約諮詢

55歲準退休提前清還按揭,可能會損失高達1000萬?

理性博弈:樓價跌兩成仍不應還清按揭?

· 退休,理財

無債一身輕可能是退休規劃中最大的認知陷阱

今次分析的真實個案情況如下:55歲準退休人士,數年前買樓,當時市值800萬,做25年按揭,40%首期,現時每月還款約22000元左右。近年樓市下跌,目前市值只剩餘600萬左右。儘管層樓未變負資產,但在「賬面縮水」與「退休焦慮」下,直覺告訴她:「不如用手上的儲備把餘下的按揭還清,無債一身輕?」

當直覺與數學發生衝突

以上其實不是個別例子,不少人看到這兩年樓價回落20%至,心中難免會有一種想重獲控制權的衝動,直覺地會自然地覺得「無債一身輕」是通往安穩退休的一條出路,因為這可以大大減低退休後的每月開支。但在你做出這個不可逆轉的決定之前,你也許可以容許自己花幾分鐘時間,透過這篇文章從另一個理財科學的角度,去重新審視「負債」的定義。

真正的核心問題是,應該動用寶貴的退休金去填補物業的債務,還是保留這筆資金再投資?

重新定義安全感:流動性溢價

一層已供斷但跌價的樓,從理財角度看比擁有一層有按揭的樓加480萬流動資產更加危險。因為銀行是非常現實的,當你退休失去收入後,就不能提供入息證明,到時你已經失去重新獲取資金的能力,即全部資金都鎖死在物業之中!除非將來你將物業賣出,否則就算將來樓價升返很可能已經與你無關。但賣出後又住邊度呢?

再者,正是因為你重視安全感,你明白退休後的醫療保障和生活質素同樣重要,因此你會發現,將現金鎖死在層樓,反而大大限制了你應對突發風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目前按揭利率3.25% 而言,它只是名義債務,通脹一直會用時間幫你稀釋它。保留按揭,其實等於保留了對抗通脹的工具。

退休規劃的穩定資產配置

以下我們用數字來對比一下,在平行時空下還按揭和不還按揭當中的區別。同樣擁有480萬現金,A小姐決定清還按揭,而B小姐則決定做配置穩定資產製造被動收入。

為了簡化計算,用480萬按揭額,20年並按目前利率3.25%計算。參考按揭計算機,得出總供款連利息是653萬港元。

Section image

而穩定收入則以6.5%年化回報計算,經過財務計算機得出20年後的總價值為1691萬。

Section image

如此一來,對比A小姐和B小姐,你就會看到以下結果,中間相差超過1000萬:

Section image

當你開始看到複利效應如何在 20 年間為你創造額外的退休儲備時,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高淨值家庭總是喜歡擁有優質的物業按揭。因為按揭和一般貸款不同,當年2003年沙士,有超過10萬負資產家庭,但貸款人只要按時還款,銀行並未落雨收遮,相信是由於住宅按揭關係到社會民生穩定所致。相反,如果借的是商業貸款,甚至向財務公司二按,那麼Call Loan的風險就會大得多。

活化物業成為退休現金流

從現金流的角度考慮

當然,以上的計算是純數學和科學,實際情況是退休要用錢,而供款要消耗現金流,那麼維持按揭的同時又是否可以幫助到安穩退休呢?答案是可以的!

不過,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只有我們把問題清晰化,才能有機會分析和解決(Clarity is Power)。由於篇幅所限,這需要個別諮詢,不能用一篇通用的文章來解說了。簡單而言策略上可以用儲蓄保單,投資基金或債券組合等等工具來完成,已經足夠有餘。無論市場短期如何波動,只要你手握足夠的流動性和緩衝,你都能夠處於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

舉例,使用儲蓄保單的時候,需預留頭幾年的資金,應對潛在利息上落的風險之餘,甚至建立額外現金緩衝區,確保心理安穩,能睡得好。因為一般而言儲蓄保單是中長期配置,它提供的收入最快會在第6年開始以後展現出來。如果使用基金投資組合的話,則需留意回報次序的風險。因此,最終需結合各種工具,按實際情況調配相應的比例來完成整全的退休規劃。

延伸閱讀:如何應對退休的回報次序風險

現在全數清還按揭,再馬上申請物業逆按揭可行嗎?

這也是不少人的迷思。但當我們看了以上的計算後,我們就知道有一個更好的做法:即不清還按揭而配置資產或保單賺取息差,再結合政府的安老按揭(物業逆按揭)打一個時間差出來:根據按證公司網站的安老按揭計算機,同樣480萬指定物業價值,在75歲申請物業逆按揭,對比55歲申請能去每月7248港元,75歲時終身年金金額可達每月17280港元,足足2.38倍。

Section image

這代表我們可以享受完優質退休生活的同時,也能確保我們晚年生活無憂,因為到時你將擁有兩份被動收入現金流:物業逆按揭的現金流加儲蓄保單或基金組合的現金流。再者,這時候樓價是 400萬,600 萬還是 800 萬,對你的生活影響已經被轉嫁,由保險公司承擔。

你擁有你人生的自由選擇權

最後,借運用一下Amazon創辦人Jeff Bezo的思考方式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便會發現臨退休清還按揭是一個One-Way Door Decision,做了之後,基本上錢就鎖死在物業,一生人也就不能回頭;但保留資金持續投資,哪怕是儲蓄保單這種中長期的配置,也是一個Two-Way Door Decision,做了也能維持掌控權以及退休後的安全感。你當然可以選擇現在就將現金填進去,又或者,你可以選擇讓專業的知識為你的退休生活保留更多的可能性。」

其實每個人面對退休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家庭狀況不同,是否需要傳承財富,甚至傳承的對象也不同,因此這一切需要先了解清晰現況,訂立理財目標後才能配合精密的規劃。歡迎預約諮詢,讓我們一起發現屬於你的Best Solution!

Section image

*以上所提及的屬於一般資訊,並不構成任何保險及投資產品銷售,法律及稅務意見。如有疑問,請諮詢相關的專業人士。

延伸閱讀:

一)避免聯名戶口成爭產工具

二)讀書筆記:稅務透明時代下的家族財富傳承(一)

三)儲蓄保單階梯策略

四)中國內地信託和境外信託差異

五)善用理財工具 免卻傳承煩惱

六)傳承安排要清晰 免釀家庭糾紛

七)移居海外篇之一:子孫移民澳洲的常見考慮

八)為何72%高淨值人士相信保單對財富創造及保存相當重要?

訂閱
上一篇
專業就是大概率的成功
下一篇
儲蓄保單長期回報只能追通脹?
 返回網站
頭像
取消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