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狀況的改變,會導致人生的理財目標需作出重大調整。以前可以和配偶一同規劃的,現在需要自己一個人面對,不能有商有量,當然更具挑戰。因此,認可財務策劃師的角色,除了規劃理財方案,更是透過交流溝通,了解讀者的想法,喜好以及生活方式,從而設計不只是財務上合適,更是人生路途上合適的理財計劃。
規劃退休生活,在理財角度,主要面對以下三個問題:
1)退休後失去工作的主動收入:因此需要製造穩定的被動收入
2)通脹問題:被動收入以及所擁有的資產購買力會被通脹蠶食,因此需要抗通脹
3)醫療及長期照顧問題:萬一健康狀況未如理想,需要有充足儲備應付醫療開支以及額外照顧的成本
讀者已經擁有高端醫療保險,5000萬的保額相信足以應付醫療開支。由於醫療保險實報實銷的性質,同時香港的長期照顧保險並未如外國成熟,長期照顧所需的開支,市場上一般以危疾保障,或自己預備額外一筆儲備完成。要留意的是高端醫保的保費隨年紀增長會持續增加,因此,重點就是如何建立被動收入,及資產組合繼續抗通脹。
1)製造基本被動收入:可利用儲蓄保單進行每月儲蓄。以市場上一家保險公司為例,每年儲蓄36萬,持續10年。61歲時便可以每年提取36萬直到100歲,本金持續增長,中途更可隨時提取整筆本金。
2)資產持續抗通脹:預留6個月生活費用,即39萬後,餘數便可考慮一步一步做投資增值。例如,可以趁現時市況低迷,業主們議價空間甚高的機遇,購入約400萬左右投資物業,以市值租金計算,每月約有10000元租金。如果不想投資物業,亦可以留意儲蓄保險中具投資成分的人壽保障,一筆過的整付保單,舉例一筆過200萬的儲蓄保單,60歲時的總現金價值已經超過400萬。又或者,儘管明白投資股票或基金需要申報的煩惱,但亦可以考慮一些指數基金作長線持有用途。證監的申報機制,主要防止利用工作獲取的消息作短期獲利用途;如果完全不投資,便會被通脹打敗,時間就成為敵人。
藝術品及名錶手袋等投資,並非流動性高的項目,價格波動極高,可以相應減少比例。一般原則而言,另類投資,以不超過總資產的10%為上,餘數可作均衡的資產配置,例如股票基金30%,儲蓄保單30%,房地產30%。這樣一來,可以平衡風險之餘,實現長遠抗通脹的目的。
試想像一下,如果按以上全方位配置,時間就變成朋友而非敵人,退休其實可以好輕鬆容易。讀者的資產不少,但亦未足以在退休後維持現時生活水準。如果現在還不開始,將來難度分只會更高。
*以上內容為一般市場資訊,並不涉及任何銷售及投資建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