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銀行有定期存款,或短期的零存整付計劃,或短期的儲蓄保險。
舉例內容大致上如下: A)定期存款計劃:定期3個月,年化利率2% B)短期儲蓄保險計劃:定期5年,到期後必須一次性提取。年化利率3% C)終身儲蓄保險計劃:定期5年,可以選擇 1)一次性提取,年化利率2.5% 2)繼續放在保險公司,等有需要時再取,如果第10年才提取,年化利率接近5%。可以繼續滾存到100歲。 銀行主推的,是B類計劃,因為利潤最深。 為何如此?因為跟流動性溢價有關。流動性溢價(liquidity premium)是投資的概念,由於我投放了資金並需要存放一個固定的時間,因此,我應當獲取相應的回報,而這回報是應該隨流動性減少而額外增加。 簡單的例子: 1)定期存款的利息會比活期存款高。而定期的年期越長,回報越高。 2)美國30年期的國債利息會比10年期為高。 B類計劃,作為客戶,我投資了5年的流動性,獲取比定期3個月稍高的回報。到期後我要重新再投資。如果想要維持收益,必須重新放棄流動性,如是者,假設5年後續期,利率不變: 固定存5年,年化利率3% 10萬本金變為11.5萬。 續期再固定存5年,本金增長為13.25萬。 (要達到這樣,相等於放棄了10年的流動性) C類計劃,對客戶來說,是最優的方案,因為長期流動性最高。 同樣一開始定期5年(相等於放棄了5年的流動性),但計劃可以帶來終身收益。也就是說,只需要定期5年,就可以獲得一個終身高息活期戶口。(按45歲計算,等於獲取50年的流動性) 進可攻退可守,如果將來市場上有更高收益的投資選擇,可以隨時調配資金投資。如果沒有,在保持流動性的情況下,坐享比定期存款更高的回報: 固定存5年,年化利率2.5% 10萬本金變為11.25萬。 第6年開始戶口變為「活期」,可以靈活提取。 假設不提取,第10年本金增長到15.1萬。 (只需要放棄5年的流動性) 有朋友可能會問,如果5年後利息變化,存在B類計劃會否更好? 第一,假設要保持收益,必須長期定期。真正有流動性的時間,只是續期的那一天。因此,可能每3個月續一次定期更好(在5年內有20天享有流動性)。 第二,我們不可能確定在什麼時候會有投資機會,或確定利率的升跌。因此如果做中長期的計劃或安排,例如教育,退休養老,長期資金增值,或做收息一族,C類計劃更合適。如果是短期的優化資金回報,可以考慮混合A類定期和階段性執行C類計劃,建議找專業的顧問協助。 B類計劃為什麼利潤最深?是因為它剝奪了我們的流動性,卻沒有付出給我們相應的流動性溢價(回報並沒有大幅高於C類計劃,在現實的市場中,有些銀行推出的儲蓄保險甚至比C類終身儲蓄計劃回報更低!) 理性的投資者,選A選C也不會選B。 可惜,在這個世界,銀行理財保險渠道保費收入最高的,是B類計劃。 作為財務策劃師,真的任重道遠。 Gifford 注:在不同地區,利率數字可能略有不同,但原理是一樣的。 今時今日,不少朋友希望早日達到財富自由,亦有不少的朋友在為退休的做準備。當中大家可能會有疑問,為何他們需要提早準備呢?為何不好好先享受生活呢?很重要的一點,是長壽(Longevity)。
現在香港人的壽命平均已經接近90歲。大家想想,這群長者的出生年代是在1930-40年代,當中經歷了二次大戰,戰後的危機及生活條件遠遠不及現在。而當時結核等現在覺得並不普遍的疾病也是絕症,直到60-70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才開始快速提升。正因為如此,可以估計70-80年代或以後出生的人,預期平均壽命將會大幅延長。再者,在統計學上,平均壽命90歲的意思是,有約一半的人活得比90歲更長。 以上已經沒有考慮到生物科技以及基因技術進步在將來為我們生命帶來的改變。 長壽帶來的,是工作壽命及自然壽命的相對變化。在德國的俾斯麥年代,退休福利政策把年齡定在65歲,是因為由於百多年前的世界,人們的平均壽命遠不到60歲。假設由20歲開始工作(其實當時很可能15歲便需要工作),直到65歲合共工作45年。壽命70歲的話代表用45年的儲蓄投資來照顧5年的生活,退休福利絕對足夠養活一個人的需要。 但21世紀的情況遠遠不同。現在需要受的教育程度更高,假設由25歲開始工作,60歲退休(想想未來的人工智能及科技發展,能否一定做到60歲可能也是一個問題)。假設活到95歲的話,就是用35年的儲蓄投資來照顧35年的生活,因此為自己以及家庭做好規劃其實是刻不容緩。 如果今年35歲,距離60歲是25年的時間,等於只剩下9125日。~~時日無多總不敢偷懶~~ 有些朋友會說,努力投資儲蓄一筆錢便可以了。姑且勿論利用股債,基金,樓,保單,黃金(統稱理財工具)等,如此計劃的話,便有盲點。 因為一筆錢不能帶來安心(Peace of Mind)!!!在低息的年代,資金需要再投資,而再投資永遠伴隨風險,包括 1)投資風險:究竟幾十年後的市場狀況是怎樣?沒有人知道 2)再投資風險:只目標投資短期的理財工具,到期時取回現金。問題是,又要再次投資。到時的回報及風險又會如何? 3)回報次序風險:市場通常提倡平均回報。問題是,回報的先後次序會大大影響實際提取的金額。(了解更多參考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回報次序的風險Video) 4)判斷力不穩或下降:很多人不想承認的事實,就是當面臨重大壓力時(例如沒有工作收入加上市場暴跌金融危機時),或年紀大的時候,可能會比較容易做錯投資決定。 因此,為自己準備與生命等長的被動收入而不是一筆錢來退休或達到財富自由,非常重要,因為不安心的背後是焦慮。 提到如何製造被動收入,不外乎以上提及的理財工具。 1)股票 2)債券 3)基金 4)樓(房地產) 5)保單 1),2)和3)都統稱為金融資產。他們的特徵都是比較波動,流動性高,受市場影響比較大。他們可以用作財富增值的工具,但並非作為製造被動收入的好工具。理由如下: A)市場波動會帶來心理焦慮,影響財富自由後的生活品質。 B)市場風險有機會帶來收入停止,例如2020年某大銀行暫停派發股息事件,影響很多單純依靠它作為退休收入的家庭以及團體。 C)存在嚴重虧損的風險。 已經full paid的樓是製造被動收入工具之一(當然也有租金不穩定,或需要管理等問題)。面對未來的低息環境,按揭提供資金去優化資產配置是可行的選擇,或者在未來可以選擇以逆按揭形式提取。(了解更多參考退休月入六萬!如何利用物業活化資產Video)但如果要考慮傳承給下一代的問題,又未必是最好的選擇。應對方式為於年輕時利用充足的人壽保險來應對年長時的借貸額。 合適的保單也是製造被動收入的主要工具,因為保險的特質,它計算了死亡收益(Mortality Credit)。保險公司提供的收入除了本金,投資回報,更有死亡收益(簡單講是把早逝的人的錢分配到長壽的人手中)。這部分是精算得來的收益,因此整個組合更穩定。利用樓及保單製造的被動收入更為穩定,並沒有以上提及的再投資風險,回報次序風險,判斷力下降等問題。 簡單講是有呼吸就有錢收。 重點是合適的保單,並非所有保單都適合,詳情需要諮詢專業的財務策劃師。 所以,邁向財富自由的保單方案為什麼有效,是建立在以下的基礎上 1)穩定收入 2)優質監管 3)稅務考慮 4)簡單管理 一家歷史悠久而實力充足的公司,對於能否提供與生命等長的被動收入,非常重要。因此,上市並能提供透明財務數據會讓我們更放心使用並投資。同時,作為保險,更需要選擇監管良好的地區的保險公司,去保障自己的資產能夠得到妥善的保護。保單資產比其他資產另一個優勝的地方在於稅務考慮。 不少朋友可能都有不同地方的身份,或將來有所考慮,而很多國家及地區都有遺產稅,資本增值稅等稅種。保單資產在很多地區都能夠合理減低稅負。為何這點很重要?因為各地政府也同時面對長壽的問題,退休福利以及照顧年長市民將為政府帶來財政負擔以及開支。為此,向中產及富人徵稅將會是未來會加快的趨勢。 簡單管理也是不少朋友考慮的問題: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例如每年儲蓄10000美金,合共10年。第16年每年提取10000美金,直到100歲。這種簡單方案,要管理的成本及時間幾乎為零。只要開始,就能確定將來有穩定收入。這樣的安排,配合其他資產配置,會達到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當將來享受和家人快樂的時光時,無論市場的升跌或危機都不會影響生活。只要保單的被動收入能夠照顧到一家人生活所需,樓和金融資產帶來的收入及增值就能錦上添花,逐步提升生活品質。萬一樓和金融資產遇上麻煩時,保單的被動收入也能提供充足的持貨能力(Holding Power),能夠渡過難關,之後迎接更優美的春天。 所以,合理的分配以及提早規劃,真的非常重要。對一般人來說,工作是以自己的時間換錢。為何不用錢的時間換錢呢? |
程俊昌 Gifford Chen, CFP
- 認可財務策劃師 -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董事會成員 - 香港信託人公會會員 從業超過十四年,致力建立專業的財務策劃團隊,推動社會上更多的人達到財務富足,能夠過一個有選擇自由的人生。 Categories
All
Archives
December 2022
|